太極拳始創于明末清初,融武術、兵法、易經、氣功、養生、中醫經絡等于一體,集技擊性、健身性、藝術性于一身,經過幾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我國的書法藝術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也形成了篆、隸、楷、行、草等五大體系。太極拳和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文化之林璀璨生輝。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符合養生之道,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太極拳不僅是武術、文化,更具有健身功能,是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和逐漸發展的一種具有健身和護身功效的運動方式。習練太極拳時,舉動輕靈,動作和緩,呼吸自然,靜中有動,雖動猶靜,靜以養腦,動以活血,內外兼顧,身心同修,同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調整人體陰陽,疏通經絡,和暢氣血,使人的生命力得以旺盛,F代醫學實驗已經證明,太極拳不僅能提高人體運動、呼吸、內分泌、消化、神經、生殖等系統的功能,而且還能改善人體整體機能狀態,增強人體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免疫機能和防御能力。太極拳大師馬虹先生(現已84歲)歸納了陳式太極拳的多種健身功效:拳走低勢以固根,輕沉兼備以持衡,順逆纏絲以舒經,丹田內轉以煉精,周天開合以煉氣,意念調控以煉神,對拉拔長以壯骨,拳式繁難以健腦,松活彈抖以化瘀,汗流不喘以延年。
練習書法同樣可以調氣、調心、調身,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何喬《心術篇》云:“書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氣,散心中之郁,故書家每得無疾而終。”練習書法時,要求案前雙腳踏實,間距與肩同寬,右手執筆自然空垂,左手亦空垂相應,舌抵上腭,沉肩松腰胯,雙膝微曲,十趾抓地,調整心緒,排除雜念,微閉雙目,收腹暢氣(習氣者可提百會,沉丹田)。這些基本動作與太極拳十分相似,對腰、肩、肘、腕的要求頗高,有利關節、調氣血的功效。
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并重的運動形式,能對人的大腦進行特殊的訓練,恰好起到調攝精神、陶冶性情的作用。練拳時,把意念高度集中在拳路上,心無雜念,使大腦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的精神狀態,以達到調化的目的。實踐也證明了練拳后頭腦格外清醒、精力充沛。太極拳講究“練拳先修德,德立藝乃成”,更注重的是精神層次的修煉。
書法是一種可以用于表達自己情感和審美情趣的藝術,研習書法能夠“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進而宣泄情感,調節心境,從精神衛生方面維護人的健康。漢代學者楊雄說:“書,心畫也。”古人對書法家的評價不但重“書品”,注重書法的技巧、功力、形式美,更注重書法家的氣質、學識、修養、志趣等方面,注重“人品”,主張“德成則上,藝成則下”。
太極拳和書法,無論從起源上,還是體系結構、功能效用以及修煉方法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把太極拳和書法結合起來習練,可以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內外兼修,身心俱練,這才是養生的高層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