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中胯的問題歷來議論不多,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往往籠而統之為“腰際”、“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練的一大誤區。
這里,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脅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的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她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于內。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不好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胯的重要性體現在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中。它的頭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對于“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釋為“命門”,比如沈壽先生說,“腰隙,腰部孔穴,這里指腰之后部第二、三腰椎之間的‘命門’穴位”。也有人認為是“丹田”,比如馮志強先生說,“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是指意氣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
筆者對“命門說”和“丹田說”均不能茍同。丹田說與人體構造不符,命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釋不了“隙”。“隙”是縫,是裂縫,很細很小的縫。從人體骨骼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筆者稱之為榫頭處。這符合“隙”的含義。
筆者結合自己練拳體會認為,此處輕微的變換不僅是重心的轉換或調整,而且是發勁的源泉。比如,我捋對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應在左腿,這就要求右胯走弧行向左胯轉化,看似重心在右,實則在左;對方見被捋將要前傾失勢回撤時,此時,我正好胯已移向左邊,即可順勁蹉步向前方放勁,這樣勁整威力大。太極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間隙轉化比比皆是。太極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斷轉化或調整自己重心,而撥動、控制對方重心。轉換、調整、控制、撥動、發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王宗岳時代中國還沒有人體解剖學,人們對人體骨骼結構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據中醫學的理解來解釋胯的作用,運用了“腰隙“一詞。應該說是準確的。設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門”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這兩個詞。因為,“命門”和“丹田” 不僅是中醫人體穴位兩個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國武術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練功詞匯。王宗岳在指導人們練習太極拳的《十三勢行功歌》里不會故弄玄虛地造出“腰隙”一詞,正是因為“命門”、“丹田”無法正確表達胯的含義,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來說明,可謂用心良苦!
太極拳發勁的源泉來自胯骨,再由胯骨帶動脊骨, 進而帶動四肢筋骨發勁的,即所謂“節節貫通”是也!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發的是“筋骨勁”。以筋骨發力, 是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術之處.。其他拳術, 都以肌肉發力見長, 所以練西洋拳者, 背肌發達; 練跆拳道者, 腿肌發達。太極拳者, 不大可能練出什么肌肉, 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所以,一般說來,太極高手是最沒有健美的“樣子”的。
我們在練習、教授太極拳時,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這個“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爭論。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叫“用骨不用(。┤”, 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 因為太極拳要求我們以超乎正常的訓練方式, 細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對自己周身每節骨頭都能號令, 無論對方碰到我身上任何部位, 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練就胯?首先要學會開胯,將胯根打開,以使胯關節松開。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打開,死頂住骨盆,腰也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
“開胯”的要求,一般有兩層意思,一是機械性開胯。根據人體胯的關節和肌肉僵硬性,要拉胯,每天壓胯,有正壓、側壓等。再者拉大馬步,兩膝蓋螺旋外展、平面旋轉,以使大腿根部產生拉力。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可使胯關節和肌肉拉開變長,具有一定韌性。二是內功性開胯。在機械性開胯基礎上,通過意念,兩膝先外展后微微內合,胯根松開,用意念致使胯骨部位收束、開放、旋轉整合起來,帶動全身骨骼連動。比如,在盤架子中的陳氏拳單鞭勢、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開撐,一系列的上下相隨,胯松開是也!外形如城墻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的要求。
其次,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催動。筆者盤架陳氏一路拳最慢練時達25分鐘,現在行一路拳也要15分鐘。盤的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推勁,如果盤得快,10--12分鐘練完,是無法體會氣息、骨骼運動的。通過這樣的修練,再復而快時,才能快得順、快得整、快得渾身都是手。
行拳、盤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統領,以胯根為主宰,帶動周身骨骼節節運動,化則節節分解。發則節節催勁。依靠胯部運動來傳勁發力,外形似乎是手在發勁,實則胯在催動手之勁。比如,陳氏拳“青龍出水”勢,右手自胸前由上自下弧行向右前上發勁,實際胯在右經左再到右旋轉運動,方能發出右手抖彈之勁。再比如,對方封住我右手并向我發勁,而我雖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隨即向左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不進則罷,若進必然使對方落空,因為胯的移動已使我的重心變化,而我重心一變,則可相機得勢使對方失去重心而傾斜跌出。這是“松胯活襠”的結果。久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對胯我們不僅要引起高度重視,更要努力踐行!